<倩婷--玩不起的遊戲__人際焦慮和週期性的憂鬱問題>

Guru, 您好,
不好意思,有個個人的問題想要請教您,想聽聽您的見解。 我因為人際焦慮和週期性的憂鬱問題,已經做了心理諮商近2年。諮商時間也不算短了,我想對我是有些幫助,但仍然沒有解決問題,要將深埋在潛意識的原因找出來,並不容易,甚至是不可能。過程中,會因某些被壓抑的情緒釋放後,產生原來沒有預期的問題。曾經以為從不覺得寂寞的我,最近卻時常覺得寂寞,但詭異的是,逃避和人接觸的傾向同時更為明顯,簡直進退兩難。 不過這不是我想請教Guru的,只是想吐露一下自己最近的心情而已。因斷斷續續都有在靜坐,一次靜坐時,在紛亂的思緒中,突然發現一樣一直都在,且我本來就熟悉,但不知為何卻從來沒正眼看過的東西。經過一小段類似像浦公英種子些微的晃動後終於著床安定下來,我覺得從此後我就能輕易找到""-或許應該稱為""的意識。 如安駐在那個意識中,有的是平靜和深深的放鬆感,然而同時又觀察到有一個處於不名焦慮、緊張、慌亂狀態的""-或許該稱為""。是不是可以不用再去諮商探討那個""為何如此的不安,而直接放掉對它的認同?
這似乎是困難的,但為何是困難的?為何放掉苦惱是困難的? 我的諮商師是學佛的人,上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課已五年,她曾介紹我去上課,我也去了幾次,但那樣的上課方式,對我這種有人際焦慮問題的人是無法忍受的折磨,自然無法繼續下去。不過,根據Guru所言,不去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或許才是對的。我曾把上述靜坐發生的事告訴諮商師,她沒有多作評論,不過幸好也沒有說我是精神分裂。請問Guru,放掉那個認同是對的嗎?說放就放得掉嗎?

Guru 的回答:

倩婷、一個人不是一個人!而是一大堆的記憶、配合著一大堆的

習慣性、加上一連串的血糖、內分泌、荷爾蒙、能量的燃燒等等

的變化、及周圍迅速轉變的人事、物事、及物質及環境、還有地

球的重力、地心吸力、離心力、及受月球影響的潮汐、各大星體

的重力及牽引力、及上一餐的食物、昨晚的睡眠、最近的運動、

休息、或勞碌、熬夜、及空氣中的氧份子、天氣的變化、空中的

磁場磁波及...說不完的說不出的無法可說的種種條件、互相

縱橫交錯影響、才撐托出那個在多愁善感的到處資詢的徬徨無助

的倩婷!這是個非常廣大無邊的遊戲,從極宏觀的整體宇宙的能

量擴散交流、到極微觀的小分子的運動組合、從中出現一個小小

的倩婷、一些心理諮詢師、一兩本宗格巴自己也搞不清楚的菩提

道次第廣論...這個遊戲一般俗人是玩不起的、因此就自然認

命低頭、做他的諮詢師賺他的錢過他的生活,或做他的宗楁巴寫

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,自己莫名其妙、也弄到後來的讀者跟著莫

名其妙,或做她的倩婷繼續迷糊混亂、焦慮不安,到處找諮詢師

或宗格巴或菩提道次第廣論!嘻嘻..明白嗎﹖ 明白了就當下明心

見性,不明白會誤以為我在批判人、在胡說八道,祂就是這樣的

發生著..沒有做者、也沒有被做的

懂嗎﹖懂了就可以和整體能量共舞、是自我在舞、也是整體能量在舞、是祂在舞、更是舞在發生..不懂嗎﹖沒關係、繼續來上咕嚕的課程!祝福您、從此開心幸福!

Guru,
我發現了,那個問問題的和那個要被不認同的,恰恰是同一個,因此放棄認同不只是困難,而是不可能。現在,沒有問題要問了... 倩婷

佛教是講諸法性空的虛無主義嗎?
大乘佛教講『空』,但空的含義是什麼,不但教外之人不瞭解,教中一般人也只能從字面上粗淺解釋,難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,甚至連那些智商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空真正的意義。因此,很多人只從字面上去瞭解佛教,甚至學術界的人都認為佛教是虛無主義。但正因為空的意義難解,沒有相當慧根悟性的人會對其意義產生誤解,墮入頑空,導致否定因果報應、善惡和三寶的作用等反造惡墮之業。故對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,說空也是違犯菩薩戒的。佛教哲學將一切事物,即萬法,分為性相兩方面,『性』是事物的自性,『相』是事物的觀象,現象就是世俗智能認識到把握到的事物表面現象。『自性』是經過理性思辨才能認識的東西。佛教中世俗智所認識到的事物,稱為俗諦,聖智和思辨所認識到的事物的自性稱為理諦。事物的現象按世俗智的標準,全部承認其有,事俗諦如三界六道,器世界和六道眾生,苦集滅道,生死轉回,並力受生,因果報應,世間法與出世法等等,不能說它不存在,包括自性、自我在內,在世俗諦中無法否定它的實際存在。若不承認世俗諦事物的存在,就會墮入否定一切的頑空,這是佛家最反對的。事物的自性有兩種,一種是世俗上稱的自性,如人、動物、山水等等,都有它的自性,因為有這種物自性,才不會相互混淆,才有各不同的形象和作用。對這類物的自性,佛教從不否定。那麼空是指什麼呢?是指一種『特殊自性』的空。『特殊自性』是指一種不依賴任何別的事的單一、獨立、自在的物我自性。這種『特殊自性』觀念是一種無明形成的虛妄觀念,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自性。實際情況是,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緣起之物。既然如此,怎麼會有不依賴眾緣的單一獨立自在,這自性不就是空嗎?這就是以思辨的方法認識的性起緣空之理,但從思辨的角度認識的空,不是理諦『真空』,而理諦的真空是開悟後的聖智的直覺經驗,不是空有的對立,而是空就是緣起、緣起就是空的空有統一境界,這是思辨智慧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,性空的難悟也在此。總之,緣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虛無主義,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,而是『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』的色空為一體的直覺經驗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俱生智
摘錄自~~ 佛性/吉噶康楚仁波切開示
英文繕寫:Daniel Altschuler
翻譯:李香蘭
日期:2005 4 14,15
吉噶康楚仁波切於2005年來台時,應邀講授「佛性」。
佛性是一切眾生本自俱足的珍寶,它覺知一切,但對一切沒有任何執取。在四月十四、十五日兩天的開示當中,仁波切先從禪修來談佛性,再依著彌勒佛所著《寶性論》討論佛性的哲理。

佛陀教法同時也告訴我們,眾生的自性和一切現象的本性為空,並且離於各種概念。如果本性不是離於各種概念、離於能執,則能執永遠需要有客體物件(所執)。於是主體的心追隨著客體對境,這是二元對立,因此不能成為究竟真理,它永遠只能是相對的。這二元的心有著各種的分別和分別的對境,這不是問題,但它就只能是相對的。它由因緣而生,由相對的自然性質而滅失。
相對的心不是問題,惟非究竟真理。究竟的心、究竟的真理、佛性,這些都必須是可靠的,是我們實際上可以信以為不變的,是並非由因緣而存在或滅失的。這裏的「本質」是指我們自身存在的本質或心的自性。
當我們說「心的自性」,這是比較相對世間的說法:火的本性是熱、水的本性是濕、地的本性相對上而言是堅硬。究竟上,自心的真實本性是空,「空」意謂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,沒有東西可以讓你確切地指認出:這是我的本性。因為色等皆空,所以真實本性不是一個我們可以確切指認的東西。

就以思維和記憶這兩件事來說吧!明瞭的特性、清醒的特性、有意識的特性,這都不是各種因緣所能創造出來的。就像不管人類多麼努力地以電腦複製人類心靈的功能,也無法製造出意識。能夠真實享受快樂,真實體驗痛苦的,是我們所稱的有情眾生,是他們真實的受困於輪回或者真實的從輪回中獲得解脫。

一個人如何受困於輪回?又如何體驗痛苦呢?

在相對的心當中,我們有自我的觀念,而自我需要被珍惜、被保護。因為自我需要被珍惜保護,於是有了嗔恨和愛執。

由於嗔恨,我們試著推開整個世界;因為愛執,我們又試著將整個世界拉進來。

我們愚蠢的行為充斥著矛盾與無知,然後還有嫉妒和驕慢。因著這些煩惱纏,我們造作了許多業。業起因於我們的行為,輪回就以這樣的方式被創造出來。而實際體驗痛苦的是這相對的心,它是意識,它是清醒的,它是實際的知者,它是帶有自我觀念的真實相續。


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,當我們有心的經驗時,是否表示也體驗到俱生智?

不。心是心,心是染汙的,染汙把我們困在輪回當中,染汙製造痛苦。所以,當我們說要在心上好好下功夫,以便真正接觸到俱生智,我們並不是要陷入好壞的思維形式中,然後捨棄或執取;我們只須單純地接受心的目前狀態。
當然,我們和感官知覺一起生活,無論我們感覺到什麼都不會束縛我們,因為感官知覺沒有束縛我們的能力,束縛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。

無明實際上內嵌在我們的分別心當中,所以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念頭和情緒保持它們的樣子,不迎不拒任何心中認定為究竟真理的事情。

如果我們能單純地讓我們心的狀態和情緒就是它們的樣子,就單純地是它們的樣子,那麼在禪修當中,念頭和情緒還是會生起,但它們不會持續超過一秒的瞬間。

由於它們的本質,在生起之後,它們總都會消融。因此當它們消融時,我們不要造作;更進一步地,在那一刻,僅僅保持平靜和明覺。在念頭和情緒剛剛消融之後,在念頭和情緒消融的那個空隙,有「俱生智」。

開悟成佛的功德〈特質〉什麼是?

它真正的功德是無垢,是離於各種的障蔽。這是一項功德,然後所有其餘的功德是從解脫、覺醒及不可摧毀之實相本身〈即法界體性〉而來的。這些是開悟的真正功德。開悟的人所給予的教授,我們稱為「法」。法的本性實質上是平和的,是沒有任何煩惱纏。實相本身以及通往實相的道,亦皆稱為「法」。

當佛陀教授法,群體開展了,我們稱這個群體為「僧」。僧是覺醒的,當然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程度,他們的離障程度也不同,但所有的僧眾都有一個發心,就是達到全然的覺醒並且開悟。


佛、法、僧,這些實際上都是佛性本身的副產品。當佛性完全離於各種障蔽時,開悟也就是佛性,因此當沒有任何障蔽時,即為真實佛性;我們所瞭解的開悟即是如此。開悟的功德也都是自然任運的,如同有太陽時就有陽光。因此就像這樣,開悟的所有功德都來自佛性本身。

密乘略知整個佛法的中心都環繞著離苦、得樂兩個主題。但是因由眾生的根機不同,而有不同層次的開展。最下層的世間乘,以業果為中心勤修善業、斷除惡業,將來避免苦果得到樂果。
出世間乘分聲聞乘及大乘。聲聞乘以出離輪迴為中心,斷除流轉根本--煩惱。大乘以希求佛果的菩提心為中心,圓滿佛果的福德、智慧二種資糧。
此乘又分顯密二教世尊傳授密法,往往在特別的因緣及非公開的場合傳授。佛滅度後,大量的密續經典多由空行母存,幾百年間,大乘顯教與密乘隱微。直到西元五、六世紀,無著大弘唯識大乘,接著開始有行者至鄔金國土請密法,印度的密乘才開始弘行。為何密乘的傳授都如此秘密?蓋此妙道,是佛陀為了一些具足大悲心、勇猛精進,想要速疾成就、利益眾生的利根者而宣說的。這種妙道雖然成就的速度快,同樣地,障礙、危險性也高。不是真正具器的弟子,是不能輕易傳授的。而在修習過程中,感應也特別多,沒有純淨的動機以及認知,便往往被這些感應而帶偏。執此為殊勝成就,忘卻真正佛法中的大悲心、菩提心、般若智慧等內涵。所以僅僅對於具器弟子秘密傳授,是怕其餘眾生無法領受而產生邪執、退墮,造下極重的罪業。但是,實際入門時,亦有其方便善巧之處。密乘分:事、行、瑜伽、無上瑜伽四部,即是隨著行者於生起空觀及本尊瑜伽的能力不同而設立。並以前三部為進階,趣入最深廣的無上瑜伽部。故密乘的內涵,絕非浮泛輕易,亦非飄渺無門。此二特點,當於後文詳述。
密乘殊勝密教雖然深奧難持,但是的確有其稀有殊勝之處。據教典記載:賢劫千佛中,只有四尊佛宣說密乘。而本師釋迦牟尼佛便是其一。一般來說,若依顯教的走法,最快也要三大阿僧衹劫才能成辦佛果。但對於一些想快速利益有情,大悲心特強的上根行者,則無法容許任何成佛道路上的些微遲緩,因此,佛特別針對此類有情宣說密法。總的來講,顯教與密教的目的,都是為了成佛、利益眾生。他們在基礎道次--出離心、菩提心、空正見的修習上,也是相同的。而密乘之所以殊勝處,即在於能速疾成辦佛果之法、色二身。成辦此身之因便是修習智慧與方便二分,直到圓滿。而密教再智慧與方便二者的融合,教於顯教由為善巧殊勝。若不破所受誓言戒,最遲必能在十六生中成就。因此,修習密法的速度是大大超過於顯教之上。此外,密教本身,自有其特殊之處。略舉數點:一、密乘經典在所有經典中有最多、最清楚的教理根據和修法。二、依各修習密乘行者,因其具有極強烈的大悲心策發,願速救脫有情,故能策發起勇猛的廣大心行。三、因修習與本尊相應結合之法門,觀見自身即佛、本尊,故能速疾清靜自身心相續之不純潔。四、透由修習生起圓滿之次第,能將外在環境、種種五欲受用,及內在慾望、煩惱妄見轉為道用。亦能轉換內在身中各個蘊、界、支分、氣脈、明點、輪處為佛色身及法身之因。透過這種修習方法,不僅能快速清靜成就自身相續,也能善巧運用這些方便道用來利益眾生。究竟成佛時,即能成滿清淨身分、處所、受用、事業等四種功德。因此,密法所具備之意義及不可思議的功德、威力,絕對是一位悲心深廣的大乘行者所希樂的一條速疾道。
如何趣入密乘佛陀為了不同條件的眾生而宣示各種法門,目的是要引導眾生達成共同的目標--佛果。在這個前提之下,與其把人天乘、小乘、顯乘、密乘看成截然不同的優劣派別,倒不如說是一條漸進佛位的必經之路。因此學密者必須先具備人天乘的皈依、十善法,進而生起對輪迴苦因厭離的小乘出離心,並推己及人,發起願度眾生出離輪迴的大乘菩提心;同時對於滅除苦因的空性見有正確的認識,再配合六度波羅蜜,才能趣入密乘。簡而言之:必須有小乘、大乘顯教作為基礎,才能學密。否則徒事念咒、修本尊法等儀軌,而無上述之基礎,只能算是外道法,並非佛教的密法。

學密者最重要的入門步驟,是先依止據清淨傳承的上師,必須有源自金剛持佛的清淨、無間斷的傳承,及其他種種條件。倘若不具足,則學法者難以達到密成果位的成就。所以弟子不能急於修法,而隨便找上師傳法。必須有耐心的等待、觀察。若已得到具量上師,則需求受灌頂,灌頂即代表得到上師的開許,能趣入壇場。弟子也因灌頂加持而清靜了種性。受灌頂已,必須嚴持誓願戒。若是前三部,僅需受菩薩戒;若是無上密部,則需持受密乘戒。總之,學法者必須具備內外各種艱難的條件,方能成就密乘果位。一般人若今生無具足成就的因緣,但是能努力種下來生能成就的因,也是相當的殊勝!故而,若是發心希求受學密法之悲願行者,皆當從顯教的基礎中漸次深入,未來所成就的果位定是不可思議的!


;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