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空見

佛教是講諸法性空的虛無主義嗎?
大乘佛教講『空』,但空的含義是什麼,不但教外之人不瞭解,教中一般人也只能從字面上粗淺解釋,難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,甚至連那些智商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空真正的意義。因此,很多人只從字面上去瞭解佛教,甚至學術界的人都認為佛教是虛無主義。但正因為空的意義難解,沒有相當慧根悟性的人會對其意義產生誤解,墮入頑空,導致否定因果報應、善惡和三寶的作用等反造惡墮之業。故對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,說空也是違犯菩薩戒的。佛教哲學將一切事物,即萬法,分為性相兩方面,『性』是事物的自性,『相』是事物的觀象,現象就是世俗智能認識到把握到的事物表面現象。『自性』是經過理性思辨才能認識的東西。佛教中世俗智所認識到的事物,稱為俗諦,聖智和思辨所認識到的事物的自性稱為理諦。事物的現象按世俗智的標準,全部承認其有,事俗諦如三界六道,器世界和六道眾生,苦集滅道,生死轉回,並力受生,因果報應,世間法與出世法等等,不能說它不存在,包括自性、自我在內,在世俗諦中無法否定它的實際存在。若不承認世俗諦事物的存在,就會墮入否定一切的頑空,這是佛家最反對的。事物的自性有兩種,一種是世俗上稱的自性,如人、動物、山水等等,都有它的自性,因為有這種物自性,才不會相互混淆,才有各不同的形象和作用。對這類物的自性,佛教從不否定。那麼空是指什麼呢?是指一種『特殊自性』的空。『特殊自性』是指一種不依賴任何別的事的單一、獨立、自在的物我自性。這種『特殊自性』觀念是一種無明形成的虛妄觀念,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自性。實際情況是,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緣起之物。既然如此,怎麼會有不依賴眾緣的單一獨立自在,這自性不就是空嗎?這就是以思辨的方法認識的性起緣空之理,但從思辨的角度認識的空,不是理諦『真空』,而理諦的真空是開悟後的聖智的直覺經驗,不是空有的對立,而是空就是緣起、緣起就是空的空有統一境界,這是思辨智慧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,性空的難悟也在此。總之,緣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虛無主義,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,而是『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』的色空為一體的直覺經驗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俱生智
摘錄自~~ 佛性/吉噶康楚仁波切開示
英文繕寫:Daniel Altschuler
翻譯:李香蘭
日期:2005 4 14,15
吉噶康楚仁波切於2005年來台時,應邀講授「佛性」。
佛性是一切眾生本自俱足的珍寶,它覺知一切,但對一切沒有任何執取。在四月十四、十五日兩天的開示當中,仁波切先從禪修來談佛性,再依著彌勒佛所著《寶性論》討論佛性的哲理。

佛陀教法同時也告訴我們,眾生的自性和一切現象的本性為空,並且離於各種概念。如果本性不是離於各種概念、離於能執,則能執永遠需要有客體物件(所執)。於是主體的心追隨著客體對境,這是二元對立,因此不能成為究竟真理,它永遠只能是相對的。這二元的心有著各種的分別和分別的對境,這不是問題,但它就只能是相對的。它由因緣而生,由相對的自然性質而滅失。
相對的心不是問題,惟非究竟真理。究竟的心、究竟的真理、佛性,這些都必須是可靠的,是我們實際上可以信以為不變的,是並非由因緣而存在或滅失的。這裏的「本質」是指我們自身存在的本質或心的自性。
當我們說「心的自性」,這是比較相對世間的說法:火的本性是熱、水的本性是濕、地的本性相對上而言是堅硬。究竟上,自心的真實本性是空,「空」意謂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,沒有東西可以讓你確切地指認出:這是我的本性。因為色等皆空,所以真實本性不是一個我們可以確切指認的東西。

就以思維和記憶這兩件事來說吧!明瞭的特性、清醒的特性、有意識的特性,這都不是各種因緣所能創造出來的。就像不管人類多麼努力地以電腦複製人類心靈的功能,也無法製造出意識。能夠真實享受快樂,真實體驗痛苦的,是我們所稱的有情眾生,是他們真實的受困於輪回或者真實的從輪回中獲得解脫。

一個人如何受困於輪回?又如何體驗痛苦呢?

在相對的心當中,我們有自我的觀念,而自我需要被珍惜、被保護。因為自我需要被珍惜保護,於是有了嗔恨和愛執。

由於嗔恨,我們試著推開整個世界;因為愛執,我們又試著將整個世界拉進來。

我們愚蠢的行為充斥著矛盾與無知,然後還有嫉妒和驕慢。因著這些煩惱纏,我們造作了許多業。業起因於我們的行為,輪回就以這樣的方式被創造出來。而實際體驗痛苦的是這相對的心,它是意識,它是清醒的,它是實際的知者,它是帶有自我觀念的真實相續。


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,當我們有心的經驗時,是否表示也體驗到俱生智?

不。心是心,心是染汙的,染汙把我們困在輪回當中,染汙製造痛苦。所以,當我們說要在心上好好下功夫,以便真正接觸到俱生智,我們並不是要陷入好壞的思維形式中,然後捨棄或執取;我們只須單純地接受心的目前狀態。
當然,我們和感官知覺一起生活,無論我們感覺到什麼都不會束縛我們,因為感官知覺沒有束縛我們的能力,束縛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。

無明實際上內嵌在我們的分別心當中,所以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念頭和情緒保持它們的樣子,不迎不拒任何心中認定為究竟真理的事情。

如果我們能單純地讓我們心的狀態和情緒就是它們的樣子,就單純地是它們的樣子,那麼在禪修當中,念頭和情緒還是會生起,但它們不會持續超過一秒的瞬間。

由於它們的本質,在生起之後,它們總都會消融。因此當它們消融時,我們不要造作;更進一步地,在那一刻,僅僅保持平靜和明覺。在念頭和情緒剛剛消融之後,在念頭和情緒消融的那個空隙,有「俱生智」。

開悟成佛的功德〈特質〉什麼是?

它真正的功德是無垢,是離於各種的障蔽。這是一項功德,然後所有其餘的功德是從解脫、覺醒及不可摧毀之實相本身〈即法界體性〉而來的。這些是開悟的真正功德。開悟的人所給予的教授,我們稱為「法」。法的本性實質上是平和的,是沒有任何煩惱纏。實相本身以及通往實相的道,亦皆稱為「法」。

當佛陀教授法,群體開展了,我們稱這個群體為「僧」。僧是覺醒的,當然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程度,他們的離障程度也不同,但所有的僧眾都有一個發心,就是達到全然的覺醒並且開悟。


佛、法、僧,這些實際上都是佛性本身的副產品。當佛性完全離於各種障蔽時,開悟也就是佛性,因此當沒有任何障蔽時,即為真實佛性;我們所瞭解的開悟即是如此。開悟的功德也都是自然任運的,如同有太陽時就有陽光。因此就像這樣,開悟的所有功德都來自佛性本身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